在創作的日子中,我屢次聯想到喬哀斯(James Joyce)的《尤利西斯》(Ulysses)以及普魯斯特(Marcel Proust)的《追憶逝水年華》(In Search of Lost Time),這些作品的企圖、結構與題旨,都寬宏得叫人望塵莫及。我亦多次聯想到村上春樹的《聽風的歌》以及沙林傑(J. D. Salinger)的《麥田捕手》(The Catcher in the Rye),這些作品裏面初發的隨意與輕盈,讓我想像他們當日卑微的起點。
他們已經說過的故事,假如把場景換置成今日香港,道出芸芸眾生中一個小人物的心路歷程,壓縮在三天的生活之內,效果會如何?這個中篇小說有對家庭、回憶、愛情、社會、生死、信仰等元素的思考,對於有同樣思考的讀者,尤其是二十至三十來歲的群組來說,應該會有所共鳴。
作品中亦有提及本地作家西西。她擅於運用平白的文字,在看似尋常的生活中,提煉出極富想像和深度的材料。西西逝世差不多滿兩年,這部中篇也可視為一種遙遠的致敬。
雖說一直積極文字創作,但《倫日央的三十前書》是我對中篇小說這個類型的首次嘗試。有別於其他類型,小說創作講求耐力,需要長時間的孤注投入。對於有全職工作的我來說,外人視作多此一舉的苦差,我卻視作一種心甘情願的操練。
你眼前的文字,的而且確,是要逐個逐個敲出來的:有些是在上下班途中的公共交通工具,有些是在人來人往的咖啡店和食肆;周末要趁孩子睡醒前,趕緊多敲幾個句子,至於多數孩子清醒的時分,唯有一邊跟他們嬉戲,一邊在腦海中構思句子;有時候這天疏懶,或者那天遇上瓶頸,舉步維艱,翌日便要硬着頭皮,務求雙倍奉還;很多時候,在經過一整天工作的磨蝕,到晚上最後一件事,還是要把之前的故事尾巴續寫下去,文字敲着敲着,便昏睡過去。
電郵:eacorp@breakthrough.org.hk